撫臺街洋樓 

● 認養「撫臺街洋樓」
台北故事館滿六周歲的今天(4月19日),我認養了第二棟古蹟──位於北市延平南路26號的「撫臺街洋樓」。

跟台北故事館同樣誕生於一百年前日治初期的台灣,撫臺街洋樓還比故事館大四歲,但兩棟古蹟大大不同:故事館位於優美的圓山郊區,是台北富商所建之英式豪宅;撫臺街洋樓則是由日本人在當時台北商業區所建的明治時期歐式商社。以現代車程來算,兩棟古蹟只隔著短短十五分鐘,卻分別代表著一世紀前的兩個族群、兩種文化,甚至兩種語言。

聽說我認養「撫臺街洋樓」的朋友,幾乎每一位都納悶的問:「怎麼從來沒聽過有這一棟古蹟?」甚至世世代代在延平南路上做生意的企業老闆,也不知道在同一條小小街道上隔了幾百公尺,居然藏著一棟如此珍貴的建築。我認養它,主要是這份「古蹟被遺忘」的委屈感動了我。這棟古蹟並非處於偏遠的郊外,一百年來它就動也不動的站在一條熱鬧的台北街道旁,但無人聞問。

最早稱為撫臺街的這條街道,當年的確非比尋常。那時候北門是進出台北城的重要孔道,每天不知有多少人潮從此穿越。以後台北城牆被拆除,歲月流轉,時代變遷,西門町街區也經過興衰起落,「撫臺街洋樓」則陪伴著台北市共度百年。一百年風雲流轉之後,它的形體猶存,形象卻消失在台北市民,甚至同社區居民的心目中。這本該是牢牢繫住台北居民的一項共同記憶,沒想到居然連身邊人的印象都幾乎斷線了。

忘掉古蹟的責任,這一次可別責怪政府。撫臺街洋樓在上個世紀已經被市政府指定為古蹟,誰知沒過多久,就在2002年發生大火,燒到只剩下外殼和少許內部物品。令人欣慰的是,在歲月與火神的挑戰下,台北市政府卻始終沒有放棄這一棟才四十七坪,缺乏知名度的小古蹟。歷任台北市長、台北市文化局長們以接力式的堅持,終於在2007年完成撫臺街洋樓的全面修復,讓它重現昔日面貌。倒是還原後的它尷尬的擠在一條早經改建卻已又變老舊的街道上,有一點滑稽。

有人問我撫臺街洋樓美不美,老實說,很難以現代審美觀回答這個問題。只能說面對著它,你會被它的寧靜、含蓄所吸引,你會在那檜木香味中體會到一份歷盡滄桑的風韻。也正因為如此,我曾思索當洋樓重新加入現代台北人的生活後,該擔任什麼角色?最後認為台北人雖然似乎早已忘記撫臺街洋樓,老洋樓可沒有忘記台北,它是台北歷史的一部分──那就由它去當台北老城故事的說書人吧,把那些湮埋在時間洪流中的台北往事,一一向大家傾訴,讓大家在老房子的氛圍中重溫老台北的風華。回到台北起源點,或許會幫助大家更清楚台北的現在。

我希望利用過去六年照顧另一古蹟「台北故事館」所學到的一點經驗與台北故事館的工作團隊再一次出發,擔任台北市重新認識撫臺街洋樓這位老朋友的「媒人」,讓這棟小古蹟以迷你型博物館的新角色,在現代人忙碌的生活裡,與大家一道找回一些台北歷史記憶的小小角落。

● 尋找古蹟的回憶:「撫臺街洋樓」(今北市延平南路26號,原位於撫臺街一丁目、大和町四丁目) 【聯合╱陳國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迷域獨行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