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塞塔石碑

這一個世紀以來,帝國主義已經不再流行。不過,即便沒有人再稱讚凱撒,人能卻總能從這些貪婪的好戰者手裡獲取一些精華。

根據報導,舉個例子,18世紀末,由於拿破崙厭倦了威脅歐洲大陸,於是決定向尼羅河附近進軍,威脅英屬印度領地。而皮埃爾‧弗朗索瓦‧布夏賀(Pierre-Fran?ois Bouchard)便駐扎到了埃及羅塞塔附近的朱利安要塞。那時,布夏賀剛從巴黎綜合理工畢業,在學校他曾學習過埃及技藝知識。作為一名軍隊工程師,他被任命負責修建要塞。在215年前(1799年)7月15日(一說是19日),這些因素促使他發現了一塊刻有雙語法令的石頭,也就是我們所知的羅塞塔石碑。羅塞塔(Rosetta)得名於發現地『Rasheed』的法語名,而『Rasheed』是埃及古語『Trashit』(容易聯想到英語translate,翻譯)的衍生詞。

而這塊石頭的誕生,則要感謝另一場帝國主義。儘管這塊石頭上的文字只是雙語,但卻刻著三種文字:埃及象形文聖書體、俗體文世俗體和古希臘文。一個多世紀之前,亞歷山大大帝徵服了這片土地,他要求人們必須使用古希臘文。石碑上的文字是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所頒布的詔書。這上面的內容比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塊石碑提供了解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可能性:它是1400年來,人們首次能夠將象形文字與已知的文字進行對照。直到今日,這塊石碑仍是大英博物館中最受歡迎的文物。

不過,即使有了這塊石碑的幫助,人們還是花了30年才成功譯出碑文。這多虧了希臘人赫拉波隆的書,因為他,學者們一直以為埃及象形文字是簡單的以形表義。後來人們才從石碑上理解到,象形文也具有表音的作用。因此,羅塞塔石碑的意義才如此重大。如今,羅塞塔也被用來指代其他意義,比如語言的互通,與長久存儲資料的事物。

值得注意的是,朱利安要塞並不是石碑的原產地。根據工藝的比照和資訊,這塊石碑應該來自於,尼羅河往上一點的西亞斯的一座神廟。估計馬穆魯克(中世紀埃及的奴隸騎兵)在建造要塞的時候,移動了石碑。至於為什麼以前沒有人能夠挖掘出它的歷史意義,那大概是因為他們沒雇佣有學識的工程師吧。 (大陸新聞中心/NOWnews)

羅塞塔石碑2


-------------------------------------------------------------


★ 羅塞塔石碑的故事--這塊石碑實在太重了。

起先是希臘占領軍統治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朝,王朝雖然在學術文化上擁有聲譽(例如以蒐集全世界所有知識為使命的亞歷山卓圖書館),但對埃及而言卻是不折不扣的殖民王朝。此後一千年,埃及只能用希臘文作官方語言。

托勒密傳至五世,時逢幼君即位,不得不跟埃及祭司階層交換利益,國王給祭司若干特權,換取祭司對王朝的效忠。這是石碑出現的背景。

如果從埃及民族主義者的角度看,這實在是一塊賣國賊與殖民政權勾結的國恥記念碑。

兩千年後拿破崙遠征埃及,挖出了這塊石頭。如果遠征軍只是殖民軍隊,這塊石頭也許就拿來蓋城牆奠基之用了,偏偏拿破崙隨軍帶了陣容龐大的學者團(預備研究埃及古文明之謎)。有人認出這塊石頭是寶物。於是它變成戰利品預備運回法國。

不料英國也看上了埃及的地緣政治,兩軍交戰,法國落敗,法國人挖掘的戰利品被英國人興高采烈地搬回倫敦。

這塊石頭如今是大不列顛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原因不是它的歷史,而是語言家在這塊石碑上發現了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線索。石碑以三種文字刻了相同的銘文,當時官方語言的希臘文、民間使用的象形文俗體字,以及祭司階層使用的象形文聖書體。

在托勒密王朝之前古埃及所有歷史、文化、宗教,全部是用聖書體記錄的,而聖書體在西元三世紀之後就已經失傳,沒有人能認識。西方世界一千五百年來,等待著能解開古埃及文化謎團的鑰匙,就在這塊三體銘文的石碑上。

石碑在倫敦公開以後,引來歐洲語言學家的解譯競賽,結果最後的勝利者是法國的商博良。他發現象形文字雖然象形,但是有些符號後來變成表音符號(還真像漢字形聲字)。

透過商博良的研究,西方世界終於能夠閱讀古埃及聖書體的文獻,打破了一千五百年來對古埃及文明的知識空白。古埃及那豐富的宗教、神話、歷史,因此得以成為世界文明史重要的一章,但其中關鍵則是因為有了這一塊記錄著歷史屈辱的碑石。

這是這塊石碑身上的故事,它有恐懼、悲傷、貪婪、勝利、欣喜和怨恨,漫漫歷史加諸其上所形塑的沉重,無形但真實。

羅賽塔石碑  

arrow
arrow

    迷域獨行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