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落的地平線 ‧ 賭經 ●

01. 善欲人見便非真善 施恩而望報 必至 報者倦矣 施者未饗
02. 自古慕虛名者 無赫赫之功 計近效者 皆庸庸之輩
03. 我果為 洪鑪大冶 何愁鈍鐵頑金 之 銷鎔不易
   我果為 巨海長江 何患潢流污瀆 之 容納不注
04. 君子寧以風霜自挾持 毋以魚鳥來親人
05. 交友者 與其 易疏於終 不若 難親於始
   御事者 與其 巧持於後 不若 拙守於前
06. 人人道好 須防一人著惱 事事有功 須防一事不終
07. 待人能留有餘不盡之恩禮 則可以維繫無厭之人
   御事能留有餘不盡之才智 則可以提防不測之變

08. 讎邊之弩明避 而恩裡之戈難防 苦時之坎易逃 而樂處之阱難脫
09. 招千萬之歡 不如釋一人之怨 希千百之榮 不如免一事之醜
10. 金必鍛鍊而精 玉必雕琢而美 人欲作上品之師 必須有
   豐富之經驗 寧靜之修為 否則 心猿意馬不可自持矣
11. 救即敗之事者 如馭臨崖之馬 休輕策一鞭
   圖垂成之功者 如挽上灘之舟 莫少停一棹 ( 槳 )
12. 貧士肯濟人 才是性天中惠澤 鬧場能學道 方為心地上工夫
13. 世事如棋局 不著的才是高手 人生似瓦盆 打破了方見真空
14. 鳥驚心 花濺淚 具此熱心腸 如何領取冷風月
   山寫照 水傳神 識吾真面目 方可擺脫幻乾坤

15. 迷則樂境為苦海 悟則苦海為樂境
   苦樂無二境 迷悟非兩心 只在轉念間耳
16. 攻人之惡毋太嚴 要思其堪受 教人以善毋過高 要思其可從
17. 居軒冕中 不可無山林趣味 處山林中 不可無廊廟經綸
18. 為惡而畏人知 惡中猶有善念 為善而急為人知 善處即是惡根
19. 天薄我以福 吾厚吾德以培之 天勞我以形 吾逸吾心以養之
   天扼我以遇 吾行吾道以通之 天且奈我何哉
20. 侍父母幾諫 諫之不從 又敬不違 勞而不怨
   至於朋友 忠告而善導之 不可則止 毋自辱焉
21. 毋因群疑而阻獨見 毋任己意而廢人言
   毋利小惠而傷大體 毋藉公論而快私情

22. 功過不可稍混 混則人懷隳惰之心 ( ㄏㄨㄟ )
   恩仇不可過明 明則人起攜貳之念
23. 惡忌陰 善忌陽 故
   惡之顯者禍淺 隱者禍深 善之顯者功小 隱者功大
24. 持身不可太皎潔 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些
   與人不可太分明 一切賢愚善惡要包容得
25. 仇視小人 必為小人所算 諂媚君子 亦為君子輕視
26. 輕諾必寡信 生嗔易招禍 好事則煩惱生 鮮終則前功廢
27. 猛獸易伏 人心難降 谿壑易填 人心難滿 ~ 信哉
28. 有才而性緩 定屬大才 有智而氣和 斯為大智

29. 良言一句三冬暖 惡語傷人六月寒
30. 受盡天下百般氣 養成胸中一段香
31. 能受天磨是鐵漢 不遭人妒是庸才
32. 妒忌是心中之賊 妒忌安知非羨慕
   妒忌他人 正說明人格與能力不及他
33. 最好的思想 往往從孤獨中產生 要挑戰完美 必先考驗
   由孤獨激發出的抗壓性
34. 斥責誘惑 必須靠勇氣 向自己所相信的前途邁進 更需要靠勇氣
35. 好的習慣 能增加精確的程度 無形中節省我們的心智與力量
   尤其是 時間與懊悔

36. 教必擇其方 學必得其法 正是 教學相長
37. 個性有稜角 視野就會有死角 大隱隱於市 心遠地自離
38. 無欲則剛 人到無求便自孤 沒有漣漪就看不出修為
   正面看漣漪 自然 逆來順受 順來看透
39. 船到江心補漏遲 正是 蠢前因 敗後果 悔於執迷
   在乎得失 就算不上平常心
40. 自信來自於專業 培養自信的最好方法 不需要別人相信
41. 過濾消息的程度 必須先分辨出 消息 是真 是假 半真半假
   誤解事實 或 主觀解讀 或 認知上的差異 犯其中一項 就不得真相
42. 爭論不是為了辯解 而是 為了更去了解 聽不到得聲音
   是故 優秀的折衝協調 與 一流的領導統御 是兩種人 兩回事

43. 男女是緣 善緣孽緣 無緣不聚 兒女是債 欠債還債 無債不還
44. 移將不如請將 請將不如激將 戰術不是法術
   驍勇善戰 講生命力 要立於不敗 首重 時 \ 局 \ 氣
45. 最佳的公關 遇事先不要評論對或錯
   要先預想 會有什麼後遺症 又能否承擔得下
46. 學生起歡喜心 ~ 無怨 老師起歡心 ~ 無悔 斯之謂 尊師重道
47. 人之過在好為人師
   有教無類 與 因材施教 的關鍵在於 根基 與 悟性
   何方何法 取決於雙方互動 個性是分野 同步最重要
48. 心直口快 何若 心慈口直 來的得體 亦未稍減半點 真性情
49. 捨得 捨得 .... 捨時無所求
   捨於正其宜不謀其利 捨於明其道不計其功


【 十面埋伏】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鬥場景的琵琶音樂。

十面埋伏以中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歌頌了楚漢戰爭的勝利者劉邦。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與西楚霸王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展開最後的大決戰,劉邦用韓信為大將,以30萬漢軍的絕對優勢把10萬楚軍圍困於垓下楚營內。
  
夜間,劉邦的謀士張良令會楚地方言的漢兵用簫吹楚曲,唱楚歌,以此動搖楚軍軍心。項羽聽到楚歌聲以為西楚已失,被困的楚軍則思鄉心切,鬥志瓦解,紛紛逃散,項羽身邊僅剩下千餘人,於是決定黎明突圍,返回江東,項羽愛妾虞姬自知難以一同突圍,遂自刎於軍中。
  
項羽騎著馬,帶領800多名騎兵,終於殺出重圍,渡過淮水時,所隨只有百餘騎,至陰陵(今安徽定遠縣南)時又因迷路而陷入沼澤地區。抵東城(今安徽和縣北)時只剩28騎相隨。漢軍一路追殺,逼項羽引兵上了一座小山(此山位於現在安徽和縣北70里處,後被稱為「四馬山」、「九頭山」),與漢軍沖戰數次後,終於逃至烏江邊,此時只剩下他一人一騎,自感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
  
琵琶曲《十面埋伏》非常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是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畫。
  
曲意三大部分:樂曲可劃分為三大部份,第一部份描述漢軍大戰前的準備,著重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共包括前五個小段。(從列營到走隊),琵琶在高音區奏出了強烈的轟鳴聲,並且由慢及快,表現了一種威武逼人,催人上陣的氣勢。那模擬戰鼓聲、軍號聲、馬蹄聲等古戰場的音響,然後進行排陣、點將等等,都是古戰爭中必有的內容,生動地表現了漢軍戰必勝、攻必克的高昂鬥志。
  
第二部份 (即第六、七、八三個小段落,從埋伏到九里山大戰)是全曲的中心部份,它形象地描繪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激烈情景。埋伏表現了伏兵四起,楚軍被重重包圍的情景(然後是在雞鳴山進行一段小規模作戰,到九里山大戰則是全曲的高潮 )運用琵琶高超複雜的絞弦技巧真實地再現了戰爭的慘烈:人仰馬嘶聲、兵刃相擊聲、馬啼聲、吶喊聲等等,令人驚心動魄。而中間一段琵琶長輪模擬的簫聲,隱約透出四面楚歌,暗示項羽兵敗的結果。
  
第三部份是戰爭結束,它著重情緒的描寫,包括最後五個小段落(項羽敗陣到最後):項羽自刎,劉邦得勝回朝,音樂結束。前兩段寫項羽失敗後在烏江邊自殺,低沉的音樂氣氛與前面的高潮形成鮮明的對照。其中「烏江自刎」這段旋律淒切悲壯,塑造了項羽慷慨悲歌的藝術形象。後三小段描述漢軍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種種情景,表現了漢軍將士們高歌勇進的形象和勝利歡樂的心情。

引用網址:http://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nja6699&aid=20544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迷域獨行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