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乙祠

東宮跟西宮的娘娘倚靠著左右兩側的二樓圍欄,等著皇上決定今晚臨幸誰,突然間,皇帝的聲音從頭上傳來,一抬頭,看到他在舞台上方三樓的鼓樓現身,這是北京正乙祠300周年慶大戲《鳳戲游龍》開場時的場景。
老實說,對沒看過這齣戲的人,不但一開始就被嚇著了,還被嚇得興味盎然,有時你得向左看、有時得向右看、有時還得向上看,甚至向後看,這齣戲讓人看得很忙。

這是一個很特別的看戲經驗,《鳳戲游龍》充分運用了正乙祠的場地特點,讓表演不受限於舞台上,幾乎做到了無所不在的地步。

「正乙祠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全木質戲樓。」北京著名的乾旦,也在這齣戲挑大樑演出梅妃及李鳳姐這兩個角色的劉欣然說:「幾乎所有的京劇大師都來演過,包括程硯秋跟梅蘭芳。」1667年興建時,只是浙商會館,是商賈的聚會場所,1712年擴建時,加蓋了戲樓,讓大家聚會時有戲可看。

從1712年戲樓完工後,到今年剛好300年,「這中間有段時間是荒廢的。」劉欣然說:「還開過餐館以及作為庫房使用。」後來北京市政府進行整修,「規定整修時不得任何更動,上色時還得用300年前的配料配成的顏料。」

正乙祠整修好前,劉欣然沒進過這裡,「第一次進來時,有那種肅然起敬的感覺。」那感覺就像是到了一個神聖的地方,一進門,心裡先「哇」了一下,然後整個人突然對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很小心謹慎,生怕對這個地方有任何冒犯。
「但這裡特別吸引我,像有個大氣場牢牢吸住我。」他說:「在這裡有一種歸屬感,覺得演戲時,都有過去在這舞台上表演過的大師加持及護知,心裡特別踏實。」

劉欣然特別喜歡在正乙祠演戲,「大劇場是我演你看,演員跟觀眾間有距離。」他說:「在正乙祠演,演員可以穿透到觀眾中,近到有時揮舞水袖時,水袖就在觀眾鼻尖掃過。」

這是因為正乙祠的舞台設計跟一般戲台不同,他們增設了一條穿到觀眾席的花道,有點像服裝表演的伸展台,「這讓觀眾成為演出的一環,常常觀眾不自覺地變成了演員。」

說正乙祠是中國京劇的創新基地之一,應不為過,這裡演的戲都比較敢於嘗試創新,以《鳳戲游龍》來說,是把程派的《梅妃》與梅派的《李鳳姐》結合改編成一齣新戲,並以跨越時空的觀念來把兩齣戲的角色連結起來。

梅妃說的是唐明皇時代的事,梅妃本是唐明皇的寵妃,但在楊貴妃來了後,梅妃被打入冷宮,後來安祿山造反,攻入京城,梅妃不肯隨唐明皇逃走,而死在京城裡,唐明皇在離開前跟梅妃說:「願來世再續前緣。」

順著這個故事,幾百年後,唐明皇成了明朝的正德皇帝,下鄉遊玩到了梅隆鎮,投店時碰到了李鳳姐。按照原本《李鳳姐》的故事,正德皇帝後來還是把李鳳姐弄到手,但在新的架構裡,李鳳姐在關鍵時想到了梅妃的遭遇,拒絕了正德皇帝。

這裡就透露著一些時代的新思維,傳統認為嫁入豪門是天大的福氣,但在這齣戲裡,李鳳姐用梅妃的故事來質問正德皇帝,入宮真的是好事嗎?這齣戲有女權主義的影子在。

場地運用是這齣戲的最大特點,觀眾席前方、舞台正上方的三樓鼓樓(閣樓),皇帝上去過,李鳳姐也上去過,不是寢宮就是臥室;兩側及後方的二樓走道,梅妃、楊貴妃、正德皇帝也都在這裡延伸演出,舞台與觀眾席間的空地,梅妃在這裡折梅傷情,而花道,無論是丑角高力士、梅妃、楊貴妃也都在這裡出沒過,尤其梅妃傷情的一折戲,觀眾可以清清楚楚看到劉欣然臉上的一道淚痕,感覺很特別。

正乙祠是一個具有多元可能的戲樓,台灣小劇場的技術人員一看到這舞台,第一句話就是:「它可以玩好多東西。」這就是正乙祠的珍貴之處,也是劉欣然在京劇創新路上,最占優勢之處。

300年前正乙祠開啟了一個京劇新舞台,300年後,它可能會開啟京劇的另一個新天地,而劉欣然在打造這個新天地中,將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聯合新聞網╱採訪、攝影/特約作家賈亦珍】

北京正乙祠2  

arrow
arrow

    迷域獨行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