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閣 

是紫薇花開得正盛的季節,白的粉的紫的,花邊般縐褶細碎的花瓣映照著藍天,美得讓人捨不得夏天就要過完。雖然實則是燠熱難當,但是一想到「開到荼蘼花事了」的詩句,心裡就又有些惋惜,輕微的疼痛,不知自己錯過了什麼的憾恨。

就是在這樣的時節來到天一閣,天一閣坐落於寧波市月湖西邊,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也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私人藏書樓之一。始建於1561年,原為明兵部右侍郎范欽的藏書處。

我其實害怕收藏,即使是藏書,可能因為害怕失去吧。博物館裡看見瓷器,總是擔心萬一摔破了,電視上看見標榜去偽存真的鑑定骨董節目,我克制不住提心吊膽,甚至沒法等待結果揭曉,擔心展示台上的或筆洗或花瓶或果盤,待會被主持人一錘砸了。易碎品如此,書畫之類的又擔心水淹火焚,珠寶擔心失竊,這樣的性格,最好什麼都別收藏,不然害怕擔心,日子真沒法過。

創立天一閣的范欽喜歡收集的是古代典籍,因他平生四處為官,所以有機會搜羅各地書籍,後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達到了七萬多卷,其中以地方誌和登科錄最為珍稀。藏書閣取名天一,是借漢鄭玄《易經注》中「天一生水」之說,因為火是藏書樓最大的隱憂,希望以水剋火,所以取名天一閣。書閣採重樓式,面闊進深,各有六間,前後長廊相連。樓前的天一池,就是為了蓄水防火。

天一閣的陳列展覽區還包括了相當值得一看的秦氏支祠。秦氏支祠位於寧波市馬衙街西段,該祠以南北為縱軸線,由照牆、門廳、戲台、正殿、後殿、左右廂房等組成一個頗具規模的木結構建築群。戲台,是整座建築中最華麗的部分,戲台的鵝羅頂藻井,製作工藝精巧細緻,行家譽為浙東第一。秦氏支祠依據江南傳統的營造格式,又融合了木雕、磚雕、石雕、貼金、拷作等民間工藝,具有寧波地方風格。獨具一格的朱金木雕是寧波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工藝,秦氏支祠的雕飾工藝可以說是朱金木雕中的代表作。梁柱、雀替、額枋、美人靠等多採用浮雕或透雕的手法,並借助線刻造型和浮凸的塊面,以漆裝飾,覆貼金箔,予人金碧輝煌的視覺印象。秦氏支祠由近代寧波富商出資興建,保存完整,反映出了寧波商幫的文化。寧波自古即是一座商業城市,近代的寧波商幫對中國商業的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和獨特地位。秦氏支祠的始祖秦君安即其中著名者。寧波商幫在經商成功後,往往把積蓄攜歸鄉里,用來建造祠堂、廟宇、書院、學塾、橋梁、道路等,如今聯繫上海與寧波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三十六公里,建設經費一百四十億人民幣,其中有一半來自浙江民營資本的投入。

天黑後,在江東選了一家海鮮餐廳吃飯,鹽水淡菜和炒嘰咕滋味竟意外的好。淡菜又叫殼菜,和在台灣吃到的不太一樣,形狀比較短,煮熟的顏色是淡淡的米色,由於夠新鮮,只用鹽水烹煮就很鮮美。以前曾在韓良憶的書中看到,荷蘭的西南部產淡菜,每年產季從秋季到來年春天,喜歡吃海鮮的老饕在水中加入洋芹、洋蔥、洋香菜烹煮,也可以沾醋同食。當時我看了有些詫異,疑惑水煮淡菜會好吃嗎。現在才知道,原來真的很好吃。海鮮中我偏愛貝類,前些時在廈門吃了一道鹽焗蟶子,在鐵盤裡鋪滿鹽,然後將新鮮的蟶子整齊排放其間,一隻挨著一隻,放在火上焗,蟶子熟了殼也不會張開,吃時原汁原味。鹽焗蟶子和鹽水淡菜料理時都只用了鹽,卻各具特色;至於嘰咕,店家說其實就是小章魚,每一尾只有兩公分長,和洋蔥一起炒,肉質鮮嫩,滋味甜潤且不失清爽。

晚飯吃罷,驅車往寧波老外灘,坐落於寧波三江口北岸的寧波老外灘,1844年開埠,地處寧波市中心,位於甬江、奉化江和餘姚江的三江口匯流之地,早在唐宋時期就是最繁華的港口之一,曾是五口通商中最早的對外開埠區,比上海外灘還早二十年。二十世紀經歷了長年落寞,二十一世紀初又形成新的商業區,沿著江邊,外國領事館、教堂、銀行、輪船碼頭一字排開,幾乎記錄了寧波開埠的整段歷史。這些建築,許多都有一百多年歷史。漫步在這些古老的建築群間,英國領事館、巡捕房、日軍水上司令部、浙海關、天主教堂、江北耶穌聖教堂、寧波郵政局、通商銀行,其間還夾雜有一些民房,如老「宏昌源號」,商人私宅「嚴氏山莊」、「朱宅」等建築,洋溢濃郁歐陸風格的建築,透露出英、法、德、荷等不同國家的建築風格,和中國傳統民居形成對比,卻又錯落有致。早年的歷史辛酸,如今只剩下多元城市風情展現資本市場的繁華,現在的老外灘酒吧聚集,不同國籍的酒客,同樣在酒精的醺染下,拋不掉想遺忘的往事,也留不住不肯放手的記憶。

收藏有形之物,無論如何小心,都還是可能有意外,更何況小心本身就是件疲累不堪的事。不如收藏無形之物,各種各樣的回憶,萬一有一天毀壞丟失了,反正是不復記憶的失憶症之屬,應該也不會覺得惋惜憾恨吧。 【聯合報/楊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迷域獨行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