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斧巡弋飛彈

為了懲罰敘利亞阿塞德(Bashar al-Assad)政權用化學武器殘殺平民,美國打算動用戰斧巡弋飛彈攻擊敘利亞政軍目標,讓第一次波斯灣戰爭中一戰成名的巡弋飛彈再度成為焦點。

二戰結束後,美國從納粹德國手中獲得大量的V-1與V-2火箭資料,成為日後發展彈道飛彈基礎。越戰期間,美軍大量使用各類遙控無人載具(UAV)執行對北越的高危險性任務,累積出一批對研發與佈署無人作戰載具的支持者;另一方面,美國海、空軍常年使用小型無人靶機與誘餌之後,因而在1960年代構思在研發新一代靶機時,思考無人遙控飛機加入武裝的可能性。

1970年代,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公司推出戰斧巡弋飛彈(Tomahawk cruise missile),具備全天候、長程、次音速巡弋飛行能力,爾後雷神(Raytheon)公司也投入製造巡弋飛彈行列。

戰斧巡弋飛彈(BGM-109)採模組化設計,最前端是導引系統模組,位於這個模組後方的則是一到兩個前段彈身配載模組,可以攜帶燃料或者是不同種類的彈頭,包括可攜帶核彈、傳統彈頭與子母彈;第三段是彈身中段模組,為燃料與彈翼的所在位置;第4段是彈身後段模組,包含延伸自前方模組的主燃料箱,發動機進氣口;其後是動力模組段,也就是發動機所在的位置。在動力模組段可加裝火箭推進器,以提升飛彈的飛行加速度。

戰斧巡弋飛彈採地形輪廓比對(Terrain Contour Matching, TERCOM)、慣性導引與全球定位系統(GPS)導引,因而具備高度準確性。

戰斧巡弋飛彈射程高達1600公里,初期造價高達120萬美元(戰術型約70多萬美元),可由陸上載具、軍艦、潛艇與轟炸機發射。不過,陸射型在部署到歐洲地區之後引發很大的抗議以及國際壓力,在與蘇聯達成核子武器談判之後撤除;空射型因為造價太貴,不為空軍採用,空軍另行研發聯合直攻彈藥(JDAM),因而只剩海軍在操作巡弋飛彈。

1991第一次波灣戰爭期間,美軍艦艇發射戰斧巡弋飛彈攻擊伊拉克部隊,因而一戰成名,美國軍方更多次展示戰斧巡弋飛彈命中目標的影片;1993年6月,柯林頓總統下令用戰斧巡弋飛彈攻擊伊拉克海珊政權,以報復伊拉克試圖暗殺前總統老布希;1995年9月,聯合國維和部隊也發射13枚戰斧巡弋飛彈摧毀波士尼亞班加盧卡地區的塞爾維亞高射砲。

戰斧巡弋飛彈也曾投入獵殺賓拉登行列,為了報復蓋達組織1998年8月攻擊美國駐肯亞大使館,造成百人死傷,美軍也曾發射飛彈攻擊賓拉登在東非的藏匿跡基地。

值得注意的是,巡弋飛彈已經不是軍事強權的專利,在前蘇聯解體後,大量尖端武器技術外流,使得巡弋飛彈科技已向發展中國家擴散。烏克蘭便坦承出售Kh-55巡弋飛彈給伊朗與大陸。

隨著大陸國產北斗導航衛星系統逐漸成熟,對周邊國家威脅性與日俱增。根據中華民國國防部在2005年所作的電腦模擬兵推報告顯示,若大陸發動以12枚巡弋飛彈沿淡水河,一路挺進並鎖定總統府進行攻擊,我方必須部署平均20.8枚愛國者飛彈,才能攔截8.1枚巡弋飛彈,因而成為對台發動斬首戰的利器。

此外,我國也以雄風二型反艦飛彈為基礎,發展雄風二E巡弋飛彈,最大射程約600公里(最終目標為1200公里),為我國嚇阻解放軍犯台之武器;南韓也以勝利女神(Nike)地對空飛彈為基礎,研發「玄武」系列巡弋飛彈,其中「玄武-三C」巡弋飛彈射程已達1500公里,能對北韓全境與大陸東北實施打擊。 (呂烱昌/ NOWnews)

戰斧巡弋飛彈實驗版  

arrow
arrow

    迷域獨行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