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7雷霆式  

P-47雷霆式(Thunderbolt)戰機為二戰期間體積最大、起飛重量最高的單引擎戰機,雖然外型不起眼,甚至看起來笨重,卻是二戰中表現最優異、締造最多擊落紀錄、也是生產最多的一款美軍戰機。

1917年共產革命後,俄國王牌飛行員俄裔美國人塞維斯基(Alexander Procofieff de Seversky)逃往美國,開設塞維斯基航空公司生產飛機的零組件。1943年P-43戰鬥機確定落伍後,塞維斯基與來自喬治亞的卡特維利合作設計新戰機,並將公司改名為共和飛機公司,推出P-43強化型XP-44與裝備V-1710液冷發動機的AP-10設計(代號XP-47)。

據前線戰場的回報,認為上述2個設計已經落伍,共和飛機公司因而放棄XP-44設計,並將XP-47設計取消,加以重新設計,以P-43的氣動設計更換更大的機身與更馬力的發動機,新設計在1940年9月獲得訂單,稱為XP-47B,因此在量產時沒有P-47A這編號。

1941年5月6日,第一架XP-47B成功試飛,其龐大的身影吸引了不少注意,而量產服役後P-47也因為體型龐大被官兵暱稱為「大鐵罐」。爾後前線飛行員發現,P-47雖然外型沒有其他戰機好看,但是加裝重裝甲的P-47卻來得比其他戰機堅固,更加難以擊落

不過,直到換裝2300匹馬力發動機,以改善發動機維護便利性的P-47C問世,美軍才讓P-47上戰場。1942年末,首批P-47C透過海路運抵英國,投入歐洲戰場。

陸軍航空隊發現P-47C戰機並不適合當作攔截機,而應該透過其馬力強大、8挺50機槍火力強大、裝甲厚實、高速俯衝的特點,擔任高空高速戰機或是對地攻擊機使用。在歐洲各作戰單位逐步換裝性能更均衡的P-51戰機後,而P-47機隊則擔任戰鬥轟炸機之用。

1943年6月,P-47C也配備於駐新幾內亞的第348戰鬥機大隊,用於太平洋戰場對日作戰。1945年初,美軍攻下硫磺島後,加長航程的P-47N擔任B-29轟炸機的護航任務。

1944年4月,新型的P-47D也進入中國戰場,駐華的美國第14航空隊裝備了兩個中隊的P-47D。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接收了美國第14航空軍的102架P-47D,用於國共內戰。國府空軍第11大隊的P-47曾經發生領隊失誤造成集體迷航的案例,導致大批P-47戰機因油料耗盡而迫降、墜毀。政府遷台後,又接收美軍二手的F-47N(原名P-47N),直到1957年除役。

P-47高達15,686架的總產量使其位居美國戰機產量的第一位,其中D型機的12,602架,更是世界軍機單一機型生產量第一位。P-47使用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南斯拉夫、墨西哥、中華民國與蘇聯等。 (NOWnews)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P-47 50機槍 戰機 B-29
    全站熱搜

    迷域獨行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